|江|夏|职|校
好
书
共
读
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
共读 专题一
推荐语
《乡土中国》 费孝通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旧中国农村的作品,由作者当时所讲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整理而成,首次出版于1948年。
作为一本对中国乡土文化中的问题与价值进行自觉理解与反思的书,费孝通并未回避中国乡土性文化中的问题,也不否定其价值,而是从自己的乡土生活实际出发,对传统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进行深刻思考。
《乡土中国》是社区研究的一部比较成熟之作,代表了费孝通先生早期社会学研究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即从实地的社区研究转变为社会结构的分析。费孝通先生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学界,是有开创性的。
——郑杭生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
——王铭铭
社会学 思考
内容概览
《乡土中国》费孝通
《乡土中国》收录有《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共14篇文章,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中国乡土社会 结构
文本细读
01《乡土本色》
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差序格局、礼俗社会都根源于“乡土性”:
“土气”——乡下人离不了乡土
我们的民族从土中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受着土的束缚,众多人生都附着在泥土之上。以土地为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珍贵,“土”在我们的文化中近乎一种最为忠诚的信仰。
不流动性——隔膜
与游牧或工业不同,土地难以迁移,因此“土气”像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此处的“不流动”并非绝对的,并不是指人口的固定,而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来说的,具体体现为以聚居群体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
中国农村大多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有很大影响。中国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在活动范围上有地域限制,不同区域之间接触少,彼此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相对孤立的生活圈。
地方性——熟人社会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种社会是一种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社会”性质
在社会学中,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是并无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通俗而言,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费孝通看来,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在对周围一切人、物都“熟悉”的环境下,人们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生活,这也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急速变迁中,在由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显现出了诸多的不合时宜,由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迥异于以熟人社会串联起日常生活的乡土社会,“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乡土 本色
开卷有益
阅读提示
《乡土中国》虽然是一本社会学著作,但却是浸润在乡土生活实际中提炼总结出来的心血之作。
学生阅读本书并不需要太过执着于学术性词汇,更重要的是注意到“乡土性”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在阅读中逐步增进对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了解,这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积累,有效提升阅读理解和思维延伸的能力。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以及根深蒂固的习惯却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转变更替的,《乡土中国》中所提出的诸多观点对现今社会仍然具有极高的认识和借鉴价值。
乡土 本色
精彩待续……